
一件防护服,一件棉睡衣,会擦出怎样的火花?
省档案馆馆藏室里,两件实物档案背后,是两年前抗疫斗争中一段动人心弦的温暖故事。
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湖北保卫战、武汉保卫战打响,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、亲自部署,全国各地紧急驰援。
郑君的汽车租赁公司,55天里,义务接送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48名队员往返驻地与医院。
因经常临时出车,郑君总穿着件咖啡色棉睡衣出门。时间长了,“睡衣哥”的称号就传开了。
医疗队凯旋前,把一件密密麻麻签满队员名字的防护服,送给“睡衣哥”郑君,作为象征沪鄂人民心手相连的纪念。
仅用三个月左右时间,湖北保卫战、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。
为抗疫存史,为英雄留名。2020年4月,省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抗疫档案;去年9月,启动建设湖北抗疫档案文献展藏中心。
截至2022年5月,省档案馆已收集归档省市县三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档案资料近3万件,目录数据150余万条,全文数据13.86万画幅,照片7万余张,音视频资料40余小时,实物300余件。
女孩的一封信,写满对“白衣战士”母亲的爱——
共产党员、武汉市第六医院护士陈东方,奋战一线近两个月没有回家。她的女儿、读小学三年级的佟佳煜,在作业本上写了一封《感谢信》。
9岁的佟佳煜知道,妈妈“每天都要冒着感染病毒的危险,救治肺炎感染者”,她说:“我很想您!但是,我知道,您的工作最重要!”她用自己的方式为母亲加油,“妈妈,我支持您!妈妈,我等您回来!”
一封“感谢状”,映照出英雄人民的无私奉献——
省公路客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油员陶毓斌,2005年起无偿献血112次,被誉为“献血大王”。
疫情防控期间,血库存量一度告急。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和武汉血液中心发出告急信息,陶毓斌看到后,觉得自己有义务做点什么,前后赴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献血5次。
在武汉血液中心向陶毓斌颁发的感谢状中,这样写道,“您的无私奉献,让疫情之下的急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,让困境中的武汉再续不缺血小板的奇迹。”
一册400多页的文件汇编,记录了“鱼水情深”的保供之路——
武汉“封城”后,水产品严重滞销,市场上无鱼可卖,居家隔离的市民很难吃上活鱼。
交通证明、人员证明、车辆加氧……为了这条武汉人爱吃的“活鱼”,从2月上旬起,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26份文件,武汉市水产保供专班制定了12份保供通知、意见等指导性文件,提交12份报告、汇报、总结等,全力以赴激活鲜鱼保供全链条。
一条条活鱼游进了三镇社区,游进了千家万户。非常时期非常之“供”,见证了党和人民心心相印、鱼水情深。
雷神山医院的工作牌、摄影家志愿队为全部援鄂医护工作者拍摄的数万幅工作照、“生命摆渡人”汪勇所驾“抗疫战车”车牌……
海量的抗疫档案,浓缩了“生命至上、举国同心、舍生忘死、尊重科学、命运与共”的伟大抗疫精神,将英雄的城市、英雄的人民众志成城同心战“疫”,中华民族守望相助、同舟共济的英雄画卷永存历史记忆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通讯员 黄敏)
(编辑:)